在公元前586年,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把耶路撒冷夷為平地。這首哀歌為上帝的選民在歷史上所經歷的慘痛毀滅發出深切的哀悼。
按照歷史,耶利米坐在俯瞰耶路撒冷的小山上,看到下面一切的廢墟。他的哭泣,禁不住記下他的感覺。
一般意見均認為此書理應在耶路撒冷於公元前586年陷落後不久寫成。城市受敵人圍困,繼而被烈火焚燒,這種可怕的經歷在耶利米的腦海中印象猶新。他把自己的痛苦淋漓盡致地描述出來。
耶利米哀歌對尼布甲尼撒揮軍圍攻耶路撒冷,將其攻陷摧毀一事深表哀慟。它的筆觸生動傳神,感情澎湃,同時代其他文學作品難以與之比肩。執筆者對周遭目睹的荒涼、痛苦和混亂局面極感哀傷。城中充滿饑荒、刀劍和各樣可怖的事。城裏的居民苦不堪言,凡此種種都是由於百姓、預言者和祭司的沉重罪孽所致。結果帶來了上帝的直接懲罰。但百姓仍可寄望於耶和華,對他懷具信心,並可以禱告求上帝把他們復興過來。
路得記、以斯帖記、雅歌、傳道書等這四本,再加上耶利米哀歌,共計五本,這些經書都是屬於舊約聖經中所謂的「聖卷」。這五本「聖卷」都有一個特別的節期,耶利米哀歌是用在紀念耶路撒冷城毀滅的日子,也就是猶太曆的五月九日(亞筆月)宣讀整卷「哀歌」。時至目前,還是有猶太人站在「哭牆」前面誦讀這卷「哀歌」
耶利米哀歌原來的希伯來文書名是「ekah」,意思是「何以、為甚麼」這樣的感嘆語。用比較白話的句子來說是:「唉,怎麼會這樣呢?」或是:「怎麼是如此呢?」在希伯來文聖經,這個字用在第一章1節、第二章1節、第四章1節的開頭第一個字。「ekah」這個字通常用來做為親朋好友去世時,寫輓歌詞句的開頭語,因此,「哀歌」的書名由此而來。因為在希臘文的譯本中,將「哀歌」的名字以「Threnoi」稱之,這個字也含有「眼淚」的意思。希臘文譯本並且在書名之後加上註明說:「當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後,耶路撒冷變成廢墟,耶利米坐在城門口哀哭,唱此哀歌。」這也就是中文書名「耶利米哀歌」的由來。
先知耶利米從上帝得到啟示,知道巴比倫帝國乃是上帝的「僕人」,用來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,並且也知道上帝決意毀滅耶路撒冷城,因此,當城破被燒毀成廢墟時,是先知耶利米早已經知道的事,且曾勸他的同胞向巴比倫投降,怎會哭泣且寫哀歌
作者寫「哀歌」的主要目的,是在鼓勵那些在痛苦中哀哭的同胞必須悔改認罪,這樣才能得到上帝從天上來的安慰,因為他們原本是上帝的選民,耶路撒冷城原本是上帝祝福的城市,聖殿則是上帝與祂子民會面、親密對話的地方,如今都成了廢墟,這是因為原本聖潔的以色列人民已經腐敗到極點所帶來的結果。詩人相信:上帝是公義的,也是仁慈、信實的上帝。祂一定會寬恕,只要以色列人民悔改歸向上帝,祂一定會拯救。另一方面,作者也看到巴比倫帝國入侵耶路撒冷後,以殘酷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民,因此,在「哀歌」中祈求上帝懲罰這樣殘酷的敵人。
部份內容轉載自:
https://www.wikiwand.com/zh-hant/耶利米哀歌
http://chungi.biblekm.com.tw/f2guide/index.php?load=read&id=78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